關于我們
新聞中心
“碳中和”在中國爆紅:熱鬧背后的冷思考
“碳中和”一詞正在中國快速流行起來。去年9月,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時候,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概念。半年過去了,對于碳中和的討論越來越熱,關注者也不再局限于環保氣候領域。?
“碳中和”是長達40年的主題投資機會”,3月初,一家知名證券機構的分析報告稱。近期對于中國股市的媒體報道和行情研究中開始頻繁出現“碳中和概念股”這個詞,這是指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領域的股票。?
與碳中和在投資圈走紅相呼應的,是接連出現的企業碳中和倡議。去年12月以來,中石油、寶武鋼鐵、騰訊和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等多家大型中國企業相繼做出了碳中和相關表態或承諾。?
企業的積極響應值得稱贊,但表態和承諾只是邁向自身碳中和的第一步,能否用實際行動兌現承諾、用什么樣的措施實現目標,將是接下來最核心的問題。?
熱烈響應“碳中和”?
面對來自最高層的明確的碳中和政策信號,國企率先行動起來,其中不乏排放大戶。?
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表示已經啟動碳中和路徑研究,但尚未公布明確的碳中和時間表與行動計劃。國家電網在今年3月初發布了“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在提出加速公司自身減排的同時,更側重的是其作為平臺支持和推動整個電力行業向碳中和轉型的路線圖,但該方案沒有提出實現達峰和中和的時間表。全球最大的鋼鐵制造集團寶武鋼鐵則拿出了明確的時間表:“2023年力爭實現碳達峰,2035年力爭減碳30%,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另一家特大型電力國企三峽集團也表示力爭于2023年碳排放達峰、2040年實現碳中和。?
在私企中,信息技術企業走在了最前面。今年1月,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但尚未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線和業務范圍;3月,螞蟻集團承諾在2030年實現凈零排放,讓公司運營、供應鏈及員工因公差旅產生的排放都實現中和。?
“航母級”國企和科技巨頭帶頭提出碳中和倡議,無疑將對市場預期和投資走向產生影響。國家電網公布碳中和行動方案當天,碳中和概念股隨之大漲。3月以來,雖然中國股市整體表現不佳,碳中和概念股卻在持續走強。?
對市場走向嗅覺靈敏的投資機構也在快速跟進:3月中下旬,中國最大的投資公司之一高瓴資本宣布成立氣候變化投資團隊,推出專項的綠色基金;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中金資本與新能源企業協鑫聯合成立碳中和相關基金,首期規模為40億元。?
語焉不詳的承諾?
如果說中國實現碳中和將是一場跨越40年的歷史大戲,那么它有著頗為熱鬧的開場。但在這熱鬧之中我們必須追問,當企業在說碳中和時,到底是在說什么??
光說“碳中和”是不夠的,如果不說明是要在什么業務范圍內實現它。對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測算和報告時,專業人士會基于國際慣用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在三個范圍進行統計。范圍一只考慮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產生的直接排放;范圍二測算的與是企業購買的電力、蒸汽、供熱或制冷有關的間接排放量;范圍三則覆蓋了企業價值鏈中產生的所有間接排放,包括所采購的原料、員工商務差旅、產品運輸和配送等等環節中產生的排放。企業的碳中和目標到底涉及多大規模的排放,只有當企業明確劃定承諾的覆蓋邊界,這個問題才能有答案。此外,碳中和指的是實現二氧化碳的中和,還是全部溫室氣體的中和,兩者之間也有明顯的差別。?
到目前為止,所有已經表態的中國企業中,只有螞蟻集團對碳中和承諾覆蓋的范圍做了界定。螞蟻集團已經表示要在2021年實現范圍一和范圍二的碳中和,并在2030年實現全部三個范圍的凈零排放,但仍有待進一步明確是二氧化碳還是全部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其他企業的碳中和承諾暫時都還含糊不清,沒有更具體的說明。?
碳中和目標太模糊,這不是中國企業的專利,全球各地的企業和政府都有這樣的問題。在《自然》雜志3月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多位科學家指出,空洞的承諾、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外界很難了解大部分國家、企業實現目標的具體戰略,更無法評估其實際影響。這些科學家呼吁各國政府和企業盡快提高碳中和目標和實施進展的透明度。?
警惕“洗綠”行為?
很多中國企業是抱著先表態、再想方案的心態提出了碳中和承諾。企業不僅在摸索實現自身碳中和的途徑,也在試圖將自身業務與碳中和目標相結合、發掘新商機。這種嘗試,做好了是“雙贏”,但如果對碳中和的理解不準確,企業就有可能推出一些看似環保、實則與碳中和目標相違背的點子和做法。?
比如,在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時,騰訊提出了AI+環保的理念,特別介紹了打算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火電廠的改造,并表示已在歐洲與部分火電廠開展合作。通過AI等高科技改造火電廠可以提高電廠的能源利用和運作效率,這看似是環保的,但未必是與碳中和目標一致的。?
實現碳中和意味著深刻的、甚至是超出常人想象的能源變革。在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1.5度特別報告》指出,實現《巴黎協定》中到本世紀末氣溫升高不超過前工業化時期1.5度這一目標,意味著全球須在2050年前后實現碳中和,屆時世界煤炭使用幾乎為零,對石油、天然氣等其他化石能源的利用也將大大減少,至少超過七成的電力供應來自光伏和風能。在追求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火電廠其實是最需要盡快退出的產業。用AI改造火電廠,將最前沿的技術用于一個“夕陽”產業,這很可能是筆不劃算的投資。而即使不考慮經濟性,AI的應用是將有助于火電廠平穩退休,還是幫助它們打拖延戰、與碳中和的要求相抗衡,這也需要被打上一個問號。?
一些新的商業概念也打著碳中和的旗號出現了。比如,中海油在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時,將開展“碳中和液化天然氣(LNG)”交易作為一種追求碳中和的創新舉措。不僅是中海油,整個亞洲市場對“碳中和LNG”都有較高興趣,3月初,就有15家日本企業成立了“碳中和LNG買家聯盟”,以進一步提高這種LNG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和貿易量。?
同為化石能源,雖然天然氣在燃燒時比煤炭排放的溫室氣體少一些,但它在開采和運輸中會發生大量泄漏,而其主要成分甲烷又是一種比二氧化碳強得多的溫室氣體。簡單來說,使用天然氣必然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那么,究竟什么是“碳中和LNG”??
“碳中和LNG”買家聯盟對它是這樣定義的:通過購買“碳抵消”(carbon offset)項目的碳信用額度,這類LNG從生產到運輸再到燃燒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被“抵消”掉了。?
“碳抵消”項目可以是有減排效應的項目(比如光伏或風電),也可以是能夠避免排放(如森林保育)或者能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項目(比如植樹造林)。通過購買額度,企業在生產、運輸和使用LNG時可以照常排放, 只需多花點錢購買額度,就能在統計意義上實現“碳中和”。?
碳抵消措施的實際減排效果面臨著不少質疑。批評者指出,由于監管不善,很多時候“碳抵消”項目并不會帶來有效的減排效果。比如,同一個碳抵消額度可能會同時被購買者和賣出者說成是各自的減排貢獻,導致客觀事實上的一份減排量在統計時被重復計算當做兩份。另一種常見的問題是,“碳抵消”項目的實際減排效果遠遠不及預期。比如,植樹造林是常見的“碳抵消”項目,但新建樹林的長成需要時間,并不能立即達到預期效果,過程中還可能會遭遇干旱、火災等災害影響森林的儲碳能力,這也會造成真實排放高于統計數據上被“抵消”的排放。?
考慮到上述常見的問題,再加上參與“碳中和LNG”交易的企業目前并未公開詳細的碳配額交易細節,業內也無統一標準來測算需要購買多少碳信用才能在統計意義上”抵消“溫室氣體排放,“碳中和LNG”的實際減排效果難以讓人信服。總體來看,最可能的情況是,發展所謂的“碳中和LNG”產品并不能幫助實現碳中和,給它冠上“碳中和”的名頭,主要是一種為了商業利益的包裝, 是對碳中和概念的濫用。?
企業找到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和與其伴隨的商機都需要時間,也需要試錯的空間,但這些的前提都是對“碳中和”的準確理解和詮釋。要想真正抓住這個長期的商機,并避免在全球綠色經濟轉型中落后,企業應該從現在就開始避免在明顯背離碳中和目標的方向上南轅北轍,不去把“碳中和”作為“洗綠”的噱頭。因為“碳中和”不僅事關國家承諾,更是氣候變化對于人類不可協商的要求。?
?
文章來源:中外對話